在我刚刚进入Facebook做产品经理时,干劲儿很足,经常会跟我的导师(现在已经是Facebook的高管了)说:“我想到一个方法,我觉得非常靠谱,肯定可以帮助咱们的产品实现增长,我们试试吧”。
我这样跟我的恩师说了几次后,他跟我说:“我发现你经常会有一个新想法,然后找证据证明这个想法是对的。但是,你并没有全盘考虑所有可能的机会,而是直接跳到了这一个想法上。”
接着,他向我介绍了“了解,找到,执行”(Understand, Identify, Execute)这个增长理论。
了解:就是要综合理解用户体验的每一步,然后深挖每一步中每一类用户群体的数据。
找到:就是在了解之后,找到有意思的数据点,挖掘出具体的想法,并且选定最重要的想法。
执行:就是设计开发,然后进行实验验证,如果实验结果靠谱就发布。
用我导师的话说就是,我的问题是只做了“找到”和“执行”,但是没有“了解”。如果没有充分了解产品每一步用户流的表现情况,就不能找到最具价值的想法。结果是,这样做可能会对产品指标有积极影响,但却忽略了更好的主意。
这个增长理论,点醒了我,使我受益匪浅,到现在我都以此为警钟。
接下来,我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,给你讲讲如何把“了解、找到、执行”这个增长理论,应用到实际的产品增长中。
先给你推荐一个,我现在最喜欢用的、也是最好用的“了解”的方法,那就是产品流程的每一步完成率的表格。
也就是下面的表格,它描述的是刚刚下载了APP的新用户如何开启使用APP的体验,包括了注册账号、设定密码、关注朋友等, 也就是说当用户完成了最后一步,他们就完成了新用户的设定,可以开始使用APP啦。
但是,如果用户没能坚持到最后一步,那么每一步都会降低用户的活跃度。比如,如果用户没有注册成功, 后面的体验就无法开始;再比如,如果用户没有开启消息提醒功能,我们就没有通知用户新消息的途径;再比如,如果用户没有得到其他好友的关注,他就无法真正体会到这个APP的价值。
表中的每一列,代表了不同的平台,因为iOS、安卓和网页版的设计界面是不同的;表中的每一行代表进行到这一步的用户中,百分之多少完成了相关操作。因为隐私原因,我改动了表格中的一部分数据和信息,但这并不会影响你对今天内容的理解。
比如,80%的iOS用户下载之后点击了“注册”按钮,在点击了“注册”之后,30%的人使用Facebook登陆,55%新建用户名,剩下的15%流失了。我们这里假设,在所有用户中,iOS端用户占50%,安卓端用户占45%,网页端用户占5%。
有了这个完成率的表格,接下来,你就可以分析表中的数据,利用“了解、找到、执行”理论实现产品增长了。
第一步,了解。
了解的意思是要把整体的产品流程按一定的逻辑结构划分,分别看各个步骤的数据,从而了解产品的哪个部分有进一步增长的机会。
通过上面表格中的数据,你发现了下面三点:
接下来,你需要分析一下出现这三种现象的原因,并试着提出解决方案。
第二步,找到。
首先你要知道你们在乎的最高层指标是什么,找到最重要的问题,然后设定相关的产品功能,这就需要我们先估测每一个新功能可能带来的价值有多大。
完成了对这三个问题的分析,我们需要找出那个是最重要的。很显然,第一项没有那么重要,因为5%的比例实在太低了。
接下来,我们需要着重分析第二项和第三项,对比优化哪个功能的价值更高。通过上面的分析,你可以看到一个是通过留存帮助增长,一个是通过新增帮助增长,那么到底哪个对产品增长的贡献潜力更大呢?
注意这里用的是“潜力”,因为没人能在这一步确定我们新的产品设计,对总指标的影响到底是多少,所以这一部分其实需要在做好潜力计算之后再做出产品决定。
比如,你现在无法确定,优化“使用Facebook登录/新建用户”这一步后,用户的完成率可以从85%提升到百分之多少,那最好的情况就是假设可以让所有用户都不流失,来判断到底能够增加多少,这也就是“潜力”的一个估计方式。
第三步,执行。
假设这个产品的薄弱环节是新增用户量,所以通过上面的判断,你决定先优化“使用Facebook登录/新建用户”这一步,因为它可以直接提升产品的新增用户。
我们设计的解决方案是,在用户点击“使用Facebook登录”后,新增了一个功能:用户可以直接跳转到Facebook的APP中,而不用再去Facebook网页版重新登录Facebook账号。
这时,我们需要明确这个新功能的成功指标是什么。很显然他的成功指标就是用户在这一步的完成率,以及新增用户数量。明确了这些问题后,我们就可以针对这个新功能,进行设计和开发了。
接下来,你就可以按照上两篇的增长黑客和优化产品团队工作流程的方式,来实现产品增长了。
“了解,找到,执行”增长论是硅谷顶级科技公司的增长方法论,屡试不爽,其核心在于先“了解”。
“了解”可以建立一张用户流程步骤图,一步步列出用户的完成率和流失率,再通过分析不同平台、国家、用户群体之间的关系,了解尽可能多的潜在机会。
“找到”就是要通过估测我们上一步了解到的机会到底有多大,制定应该做的产品功能,判断哪个产品功能作用最大, 我们优先处理。
最后,就是“执行”,是指通过上面的分析,进行设计和开发,做A/B实验看结果,不断优化功能,从而发布新功能促进增长的过程。
请你思考一下,腾讯微视增长的“了解”图,应该怎么画?
© 2019 - 2023 Liangliang Lee. Powered by gin and hexo-theme-book.